“七下八上” 严阵以待

河南日报 2025年07月22日

  核心提示

  目前,我省已进入“七下八上”防汛关键期。据预计,今年我省汛期气候状况总体偏差,降水偏多、气温偏高,将呈现降水分布不均、旱涝急转风险较高、流域性洪涝威胁突出等特点。

  为坚决打好打赢防汛救灾这场硬仗,展现各地各部门多措并举筑牢汛期安全之堤的有力部署,本报特推出“‘七下八上’严阵以待”报道,多路记者深入应急、住建、交通、通信等行业一线,采访报道我省抓紧抓实防汛备汛,未雨绸缪做好应对极端天气、“三断”场景准备,全力以赴保民生、护稳定的生动实践。

  济源市应急管理与救援协会组织济源市红十字应急救援队、济源市悍马救援队在黄河西滩岛开展防汛联合演训,提升防汛应急处置和水上抢险救灾能力,保障汛期安全。 贾书琛 摄

  在柘城县举办的2025防汛应急装备实操救援演练中,救援人员正进行水上救生器材投抛科目演练。 张子斌 摄

  群众怎样转移避险

 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黄岱昕

  “商丘市民权县发布暴雨红色预警。”7月20日深夜,一通来自气象部门的电话,让省应急指挥部的值班人员顿时忙碌起来。

  一场防汛调度迅速展开,值班人员与商丘市和民权县两级应急管理部门进行视频连线,询问雨情和风险区域,了解群众避险情况。“低洼地带群众已提前转移,后续将重点做好农田防涝。”带班值守的民权县政府相关负责人报告。

  “要特别注意对工地工人、游客等流动人员通知到位。”省应急指挥部值班人员提醒。前不久,根据国家防减救灾办要求,省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印发通知,要求切实强化施工工地营地防汛安全,建立人员台账、落实行业监管,建立直达工地工棚班组的防汛责任体系。

  今年汛期,我省将通过完善递进式气象预警与应急响应联动机制,不断提高工作精准度。工作单元细化精确到小时,紧盯3小时、6小时等关键节点,突出局地短临强降雨强对流和山洪、地质灾害等重大致灾因素,突出以县乡为单元的精细化指挥,及早启动预警叫应。

  防汛措施要直达基层末梢,形成闭环。省应急指挥部对民权县胡集乡展开电话抽查。“我们提前制作了《乡村级防汛责任人抽查调度8问》,瞄准转移避险‘谁组织、转移谁、何时转、转何处、不擅返’关键环节,帮助基层干部有的放矢高效备汛。”省应急管理厅防汛抗旱处相关负责人说。

  7月21日凌晨,平顶山市叶县、开封市等地又陆续发布暴雨红色预警,省应急指挥部分别展开视频调度,提醒各地做好防范应对,督促基层防汛责任人上岗履职。

  这正是我省立足精干高效扁平、突出基层一线和转移避险实行的“指挥调度+抽查检查”工作模式。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建立了全省11.2万人的基层防汛责任人名录库,对发布暴雨预警的县(市),利用5G直联系统、电话、视频等方式,对巡查巡护、转移避险等一线责任人行动情况进行直接抽查。

  “当前正值‘七下八上’防汛关键期,我们将立足防大汛、抗大洪、抢大险、救大灾,做好防汛备汛各项工作。”省应急管理厅相关负责人表示,将持续深化查险除患,加强精细化监测预警和精准指挥调度,强化应急响应行动落实,全力确保安全度汛。

  城市内涝如何应对

 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筱晗

  据省气象台预报,近期我省将迎来新一轮降雨,并伴有短时强降水、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。7月21日,新乡市城市管理局接到气象预警后,加强值班值守,全面开展隐患排查,预置专业力量,并通过城市排水防涝智慧管理平台实时监控雨情、水情、工情,综合研判,指挥调度。

  “过去全靠经验判断、人力巡查,现在借助能‘看’会‘算’的城市排水防涝智慧管理平台,能够24小时不间断地监测、收集市区主要道路、关键积水点和排水设施的雨情、水情、灾情及设施运行状态等全方位信息,并进行智能分析,提供直观、科学的汛情研判,使我们能科学调配应急队伍、抽排设备和物资,极大提升了应急响应速度和资源利用效率。”新乡市城市管理综合运行中心负责人李振刚说。

  新乡市城市排水防涝智慧管理平台依托地理信息系统(GIS),深度融合了5路高空鹰眼、100路低空镜头、6000多个会“报警”的井盖、500个感应水位的路灯等传输的信息,24小时紧盯易涝积水点和关键区域,构建起覆盖城市核心区域的一体化监测网络,一旦发生汛情,工作人员能第一时间调配应急资源,采取排水、交通管制等措施,保障城市安全度汛。

  目前我省正处于“七下八上”防汛关键期,新乡市城市管理局对全市20个城市易涝积水点、8座立交桥涵、近60个沿河闸门、近50座雨水泵站等点位加密巡查频次,设置安全警示标识,安排专人值守,50名专业防汛抢险队员24小时待命,确保第一时间发现汛情、快速响应,全力备战城市防内涝工作,筑牢汛期安全防线。

  “为不断提升城市排水防涝智慧化水平,我省已建成省级排水防涝智慧指挥平台,我们将依托该平台基础资料、预警研判、监测调度、汛后复盘等功能,构建‘预测、感知、调度、复盘’全过程的城市排水防涝智慧防控调度体系,增强全省城市排水防涝应急响应和指挥调度能力。”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,将指导督促各地城市排水防涝主管部门及时采取措施,随时做好降雨天气防范应对,筑牢城市排水防涝安全防线,保障城市平稳运行。

  织就汛期出行“安全网”

 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郭北晨 实习生 王若童

  “报告指挥中心,商登高速K127南半幅积水超30厘米,边坡有滑塌风险!”

  “立即启动防汛应急响应,党员突击队全员到位!”

  7月21日,随着指挥长一声令下,中原高速航空港分公司启动入汛最强降雨的沉浸式模拟演练,公司党委班子全员驻守监控指挥大厅,挂图作战,8支党员突击队携装备迅速赶赴6处高风险点。

  “边坡加固组就位!”“排水组加速作业!”……对讲机里消息不断,抢险队员跳入积水清排水沟,冒雨堆防洪堰,道路很快恢复行车环境。

  “挂图作战,心中有数,才能第一时间发现处置险情,最大程度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。”中原高速安全生产部负责人吕铮说,“我们提前梳理形成‘两图一表一清单’,并在实战演练中不断完善补充,确保在汛期为精准排险除患提供可靠依据。”

  绘出“两图一表一清单”,织就汛期高速出行“安全网”。

  在防汛备汛工作中,中原高速认真做好重大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工作,各运营管理分公司按照“广泛覆盖、突出重点、分级负责、部门联动”的原则,聚焦高速边坡、临水路段等关键点位进行“体检式”筛查。

  筛查结束后,按照“高、较高、中、低”四个风险等级对各点位建档,明确责任措施,将橙色及以上重点监测信息录入系统,形成“全景图”;梳理抢险队伍预置信息和四级响应领导分工,经地图叠加形成“站位图”;调整不同风险等级路段管控阈值标准,形成“一张表”;将风险隐患排查中发现的问题形成“一清单”,并对照清单台账逐个对账销号。

  “两图一表一清单”如何与应急反应机制无缝衔接?还需要在实战中反复磨合。

  自5月份以来,中原高速各分公司持续开展应急救援能力“大考”,同时严格落实物资储备要求,将沙袋、水泵、发电机、照明设备、应急通信设备等提前预置到位,建立台账定期盘点维护。

  宁可备而不用,不可用而无备。“我们将以‘时时放心不下’的责任感,指导各分公司按照‘两图一表一清单’开展防汛备汛工作,提高应急处置和协同作战能力,全力筑牢安全度汛坚固防线,守护人民群众平安顺畅出行。”中原高速有关负责人表示。

  确保通信“满格在线”

 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陈辉

  汛期来临,强降雨引发的山洪暴发、道路损毁和山体塌方,不时威胁着通信基站的安全。关键时刻,通信线就是“生命线”,必须确保畅通。

  紧急灾情来了怎么办?7月初,嵩县白河镇、车村镇等地连续强降雨,造成不少光缆线路受损。嵩县联通公司迅速响应,来了一场实战应对。启动防汛应急预案,抽调26名技术骨干组建了3支应急抢险队,出动6辆应急抢修车辆,并备足抢险物资,深入受灾地排查故障隐患,做好重点区域的应急发电保障。

  在抢修最困难的时刻,洛阳联通公司技术专家携带无人机、卫星背包基站等设备紧急支援,采用卫星通信与地面手机网络相结合,快速抢通光缆干线传输,第一时间恢复关键节点的通信设备和基站的运行。

  每到防汛关键时刻,全省通信部门都严阵以待,确保“通信网络运行稳定,应急通信保障及时有力,不发生安全生产事件”。今年,河南移动已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对防汛工作进行部署,建立防汛责任“三包”机制,即领导包区域、专家包机房、骨干包线路,点、线、面结合织密防汛责任链条。同时,河南移动以练为战,今年已开展防汛演练22次,有效提升了应急能力。

  7月18日凌晨,河南移动、河南联通、河南电信联合开展了跨运营商传输代通应急演练,进一步提高了极端场景下应急快速抢通恢复能力。

  省通信管理局按照省委、省政府和工信部部署,正全力提升应急通信保障能力,牵头修订《防汛通信保障应急预案》等多项预案,建立“一场景一预案”机制,确保重点区域通信保障责任到人。针对“断路、断网、断电”等极端情况,研究部署卫星背包站、无人机高空基站等新装备,实现“三断”场景下的快速通信恢复。目前,全省已建成53座超级基站,配备8000余部卫星电话,乡镇卫星电话覆盖率达80%。

  同时,构建高效指挥网络,建立“3+8+8”防汛应急体系,横向联动应急、气象、交通等部门,纵向贯通省市县三级保障队伍,实现24小时协同指挥。全省已组建120支应急通信分队,开展了500多次实战演练,成功测试了无人机空中组网等新技术,确保应急响应迅速高效,守护好人民群众的“生命线、指挥线、保障线”。